毛泽东逝世后,每逢毛泽东的生日,一个穿着破烂的妇人都会排队进入毛泽东纪念堂 ,直到22年后,一值班人员认出了其身份。
这位妇人,正是毛主席的幼女李讷,1976年毛主席去世那一年,李讷才30出头,正值年轻力壮的时候。
父亲的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她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爱她、呵护她的人,从那时起,李讷便开始了自己独特的纪念方式——每年毛主席生日,她都会来到天安门广场,静静地排队进入纪念堂,向父亲献上一束白菊。
22年来,她一直默默坚持着这个仪式,开始刺骨的寒风吹得她脸颊生疼,李讷从不在意这些艰辛,她尽自己最后的努力,表达对伟大父亲无尽的思念之情。
于李讷而言,毛主席不只是国家的领袖和人民的导师,更何况她心里是慈爱的父亲,李讷是唯一在毛主席身边长大的女儿,她非常怀念让她在父亲身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李讷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刻,就是父亲把她抱在怀里,轻声念书,父亲的声音宛如春风拂过,温暖而正则地注入她幼小的心田,她靠在父亲胸前,聆听他一字一句念着《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一种莫名的安心感充满了全身,李讷知道,这就是幸福的感觉。
那个时候的毛主席严格要求她勤俭节约,一粒米都不能剩。
“这都是人民的血汗啊,小讷。”父亲这样对她说,李讷听完后,心里涌起一种强烈的悲痛,再也不敢了挑选饭菜,把每一粒米都吃得干干净净。
当李讷患上心脏病时,父亲日夜担心她的病情,不眠不休地守护在她的床前,他给她写了一封信,鼓励她要乐观坚定的意志,用自己的身教来告诉她,只要心里有信念,就一定能战胜病魔。
为了女儿,父亲还提议抄写了古诗词,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赠予病榻中的李讷。
当李讷拆开信读到父亲熟稔的字迹时,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她紧紧握着这封信,深深的感受到父亲对她的爱。
为了让李讷亲身感受一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父亲常带她离开城市,来到边远农村的田间地头。刚开始,李讷对这里简陋的条件略感不安,但很快,她就被大家朴实的笑容感染了,看到他们吃着自己种的五谷蔬菜,即使生活简单,也知道足常乐。
李讷加入集体劳动,劳动却让她感到无比幸福,父亲赞许她道,要铭记劳动人民辛劳才是幸福的根本。
父亲非常注重李讷的学习和阅读,他给她规划宏观的思想指导方向,不断拓宽她的视野。起初,李讷读通俗易懂的经典小说,父亲让她从有趣的情节中领悟人生百态。
后来,父亲开始引导她阅读历史名著,李讷刚开始觉得有些吃力,但在父亲细心讲解下,也能总结出发人深省的意蕴。
父亲告诉她,读书要广泛,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放弃任何一种思想,只有像海纳百川,才能超脱偏见,达到不一样的高度。
父亲已离世多年,李讷却一生低调简朴,没有享受任何特权,只想成为父亲心目中的好女儿。
每年毛主席的生日,她还是那个朴素的中年妇女,排着长队走进纪念堂,向父亲献上白菊花,一如她小时候跟随父亲的身影。
李讷静静站立,脸上透着坚强,一步步挪到父亲雕像前,放下菊花,她在父亲雕像前默默祭拜,祭拜后,她独自坐在广场边上,任凉风拂面,远眺父亲的雕像,眼中盈满了怀念的泪水。
她想起了父亲对她的爱护与教诲,这些精神财富将永远指引她的人生道路。
今天,李讷已暮年,我们衷心期盼她能在余生里幸福安康,平静地享受天伦之乐,她的故事无声地讲述了一位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也表现了一位父亲对无女微不至的爱,这份爱涵盖了时空的感情,叩响了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不禁落下感动的泪水。
李讷对父亲的教导历历在目,成为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的故事让我们纪念了一位伟人做父亲的家教之道,也让我们汲取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衷心祝福李讷老人,余生安康,儿女围绕左右,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值得每一个后人铭记和敬仰。
我知道答案
回答被采纳将会获得 0 酷币 + 88 酷币 已有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