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延安住了13年。为什么后来他再也没有回去?我不想,我不能。
这样的揣测是贯穿在整个毛主席关于为什么后来没有回延安问题的核心。有些人以为,毛主席没有再回延安,是因为不想。这个“不想”里,多少带着许对延安人民的愧疚。
要知道,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根据地的时候,常和延安的百姓一起耕作、一起生活。一位毛主席身边的警卫战士,回顾了曾经毛主席在延安的生活。
毛主席在延安一直过得很艰苦,住在和农户一样的窑洞里,房子里的墙上挖几个四方的洞用来做书架。
摆一个办公桌,便是办公的地方,房间角落里一个木板床,便成了毛主席休息的地方。就这样,那个小小的窑洞,成了毛主席的办公场所,也成了毛主席的卧室。
在延安的时候,纸张也分外紧张,毛主席舍不得使用。所以,为了节约纸张,毛主席经常一张纸会用三次,一次用铅笔,一次用钢笔,一次用毛笔。
另外要提到的是,当时用的所谓的“钢笔”,并不是我们现在日常里随处可见的金属头质的钢笔,而是将竹子削尖,沾着墨水,在纸张上书写。
更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晚上所使用的灯,并不是花钱买来的正宗的煤油灯,而是用罐头盒子和玻璃制成的简易的煤油灯,放上煤油,放上灯捻,一晚上的忙碌,就靠这点微末的灯光来支撑了。
毛主席厉行艰苦和朴素的作风。在不起眼的脚底,毛主席穿着粗布做的袜子,即使是粗布做的,也已经是被补了又补。
对于一个领导来说,部队里不至于连双袜子也拿不出来。但是部队对于毛主席的好,毛主席都用赠送的方式,转送给了有需要的人。
有些战士知道了毛主席清贫的生活后,很是心疼。于是,便合力为毛主席买了一双靴子。毛主席看到靴子后,实在舍不得穿,看到站岗的警卫,一双鞋破得不成样子,两人的尺码也恰好相等,毛主席就立即将自己的靴子送给了警卫。
毛主席在吃饭上,也从不挑食。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最爱的就是当地的小米,偶尔赶上重要的欢庆节日,毛主席才会和乡亲们一起吃一口油炸糕,尝一口白面大馍。
而在这样的节日氛围下,毛主席和乡亲们融为一体,既没有官架子,也没有疏离感。乡亲们和毛主席在一起也分外熟络,仿佛就是一个在村里一起生活了多年的近邻。
也正是这样的相处,让毛主席在撤离延安时,内心才会更加不平静。
当年,在得知胡宗南要攻入延安时,几位领导人商议为了减少队伍的伤害,要集体撤离延安。
而毛主席却对于这个决定却很不赞同。在他看来,在延安的十几年里,一直和乡亲们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而现在有敌人攻城,自己却抛下乡亲们不管,这样做太对不起乡亲们了。
终于,1948年,延安在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得到解放。
虽然,毛主席几经辗转,先离开延安,后转战陕北,最后登上了天安门的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
但是,毛主席一直怀念着延安的小米、延安的乡亲。他曾经多次想要到延安,但是都因为事务繁忙,不仅无法抽出时间来去延安走一趟,就连晚上,都是通宵达旦地工作着。
一直等到中国的大环境稍稍缓和,毛主席稍微有些许时间了,却因为自己身体的日渐衰老,变得没有办法再长途跋涉了。晚年,毛主席不仅脚力上变得无力疲惫,就连眼神都有些许模糊。
垂垂暮年的毛主席已经不能去延安了。毛主席自己也清楚,他经常让人做小米来吃,但是吃到嘴里的味道,已经不再只是延安小米的甜香了,而是一种带有遗憾意味的思念。
毛主席总共在延安住了13年。在那13年里,毛主席也有着数不尽的故事和欢乐。他抽不出身,却偶尔和人闲聊的时候,也会不经意说起关于他在延安时候的故事。那故事里,是质朴的,欢乐的,浓浓的同乡情谊。
参考文献:
[1]刘玉,《解放军报》,2015.
我知道答案
回答被采纳将会获得 0 酷币 + 88 酷币 已有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