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0月,粟裕拒绝毛主席渡江南进的建议,主席很生气要撤他职,没想到等粟裕解释后,不但没被撤职,反而还升职了。
1947年10月后,蒋介石调集重兵对刘邓大军实行大规模的“围剿”,同时国共两军在中原地区呈胶着僵持阶段。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摆在了毛主席面前。
毛主席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来个釜底抽薪,从中原安排几个纵队,出其不意渡过长江南下江南,分阶段跃进皖浙赣,摆出直接威胁南京、上海的架势,这样既可以搅乱老蒋部署,吸引敌人中原重兵从北向南回援,也能够缓解刘邓的压力,下活中原整盘大棋。而且将来这支部队还可以做接应。
10月15日,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致电华东陈毅、粟裕:“六个月后(约在明年四月),你们须准备以一个或两个纵队出皖浙赣(不是闽浙赣)边区。”
粟裕看了电报后,立即着手渡江南进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此期间,粟裕派出大量干部南下准备渡江工作。
可是粟裕经过一个多月多深思熟虑,他认为此刻还不是渡江南进的最佳时机。
为此,粟裕在给中央的回复中说:我们应暂缓渡江南进,应集中优势兵力,在中原打大的歼灭战,以改变中原战局。还特在电文结束处特意写道:“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有当,尚盼裁示。”
毛主席收到粟裕的回复高度重视,立即电邀陈毅,粟裕前去西柏坡面商。
在粟裕、陈毅到达西柏坡后,毛主席开头一棒就是:“粟裕你好大的胆子,自遵义会议后,还没人敢反对我和中央军委集体成员作出的决定,怎么,你的兵是天兵天将调不动的?今天你不给我讲出个子丑寅卯来,我撤了你的职。
粟裕没有害怕,而是走到地图面前胸有成竹地分析自己为什么不渡江南下:
华野3个纵队渡江南进是为调动江北的部分敌人回防江南,但是江南地形不似中原那样的开阔平坦,蒋介石的嫡系主力的半机械化部队如来江南,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所以,他们是不会舍弃中原。
而在江边的白崇禧部让蒋介石信不过,不会调他们来江南。如果不能把这些敌人从中原战场调至江南,那么“就达不到预期的行动目的。”
同时,华野3个纵队“渡江南进,思想转弯也势必需要一个过程。”
最主要的一点是:我大兵团远离后方作战,得不到群众较好配合,行动不易保密,伤病员难安插,补给困难,重装备不能发挥作战能力,变成拖累。
倒不如把3个纵队留在中原地区,求得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津浦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北岸,以减轻大军渡江作战的军事压力。”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成员对于粟裕分析的展开了激烈讨论,审时度势后,听取了粟裕的建议,华野部队暂缓渡江南进。
这一决策为逐步形成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和尔后发起闻名遐迩的淮海战役埋下了伏笔。
此外,粟裕不但没被撤职,反而还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全权指挥华东野战军的作战。
我知道答案
回答被采纳将会获得 0 酷币 + 88 酷币 已有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