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说: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当皇帝,误了宋朝300年
毛主席曾经对一个人做了如下评价:“此人缺乏军事智慧,难敌契丹。多次战败后,契丹总是通过诱使敌军深入、然后集中歼灭的策略,令宋朝一蹶不振。” 如果非此人当政,也许宋朝有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
与其他朝代不同,宋朝的开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皇帝赵匡胤是被手下推上皇位的。尽管赵匡胤本身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实力,但显而易见的是,他的手下并非均为良善之辈。
因此,等赵匡胤年龄大了,他逼人放弃军权,将所有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这是因为赵匡胤担心他的手下可能再次反叛,这样一来,刚刚建立的大宋就可能再次崩溃。
赵匡胤采用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在军权掌控方面,他设立了“二府”,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的再次发生。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赵匡胤在与弟弟赵匡义共饮一次之后的第二天突然暴毙,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团,即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
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天,赵匡义即登基为皇帝,据他后来的说法是出于母亲的原因,使得赵匡胤留下的“金匮之盟”成为了正当继承的官方说法。
赵匡胤的弟弟们都嫉妒这个皇位,但最终能够坐上这个位置的却是使用卑鄙手段的赵匡义,这令谁也想不到。
然而,赵匡义虽然通过耍手段登上了皇位,但他却并不适合当皇帝,尤其是大国皇帝。正如毛主席所说:“赵匡义不懂军事,非契丹敌手。”
赵匡义登上皇位后,为了控制手中的权力,实行了“将从中御”的政策,限制了将帅在战略和战术上的自由。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政策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宋太宗时期的“将从中御”政策限制了将军的发挥,导致没有人能在战场上发挥实力,大多接连败北。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后来皇帝的执政方式,导致整个宋朝一蹶不振,屡次被敌人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击败而难以反击。这使得赵匡义成为历史上最失败的皇帝之一。
毛主席的评价言简意赅,或许没有宋太宗,宋朝也不至于陷入积贫积弱、遭受靖康之耻的困境。
我知道答案
回答被采纳将会获得 0 酷币 + 88 酷币 已有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