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这看起来应该都属于篆字吧?
教授:“都是战国时期的古文字,从广义上说属于大篆体。”
总理 :“能够全部识别吗?"
教授:“还不能完全识别,我们只能提供一个研究基础。”
总理:“这些大篆里面还有许多甲骨文的元素吧?”
教授:“跟甲骨文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再去识别甲骨文的材料。”
总理:“甲骨文我们没识别的大约还1000多字吧?”
教授:“其实真正识别的不过1500个左右,还有2000多字没识别。”
总理:“你们通过这个研究能对解惑甲骨文起重要作用啊,那真是了不得!”
教授:“清华简”2008年由清华校友捐赠入藏,总数2400余枚,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批先秦书简。大量发现典籍材料,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一次是西汉景帝末年的“孔壁藏经”,另一次是西晋武帝咸宁五年的“汲冢竹书”,第三次就应该算是这批“清华简”了。”
总理:“你把它与孔壁藏经等同起来了,了不得啊!这里面六经都有吗?”
教授:“有关六经的材料都有。当然不是说全的六经。《尚书》最多,《诗经》也不少。”
总理:“没有发现《乐经》吧?”
教授:“有跟《乐经》有关系的内容,但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因为《乐经》早已失佚,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什么样子。”
总理:“但你觉得可能有关是吧?这个能够发掘出来吗?”
教授:“我们一定做我们的努力吧。”
总理:“你们要把《乐经》给发掘出来可就了不得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十三经里面最主要是这六经。六经中除了《乐经》失传,其他的五经都在,不知竹简上的内容跟传世文献差别大不大?”
教授:“差别特别大。像《尚书》有很多是传世本里没有的。《诗经》也是,有的有,有的没有。”
总理:“这样的话,今古文可以在你们这里作一些鉴别了。那《易经》呢?”
教授:“《易经》的材料也不少。”
总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这里面有吗?”
教授:“有乾卦,但没有爻辞。”
总理:“那会不会这几个字是后来人加上的?”
教授:“西汉时已经有了,王莽新汉时,倒不是说新汉,是说秦焚书以后。秦焚书以前今天的本子就存在,因为上海博物馆有一个战国时期的《周易》本,里面就有。根据“清华简”在古史方面的颠覆性研究。比如,传统认为秦国人是从西方来的,属于戎人,但根据“清华简”中对商纣王时大臣飞廉的记载,可以判定秦人东来。
总理“哦,秦还是从中原过去的。这个的确颠覆了过去的认识。”
教授:“清华简”中还发现有算表,这在数学史上有特殊意义。算表上的记数非常特殊,可以表达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还可以把乘除法变成加减法。类似这样的图表,欧洲要到1500年左右才有,晚了差不多1000年。
总理“可惜我们没有走向世界。”
教授:《尚书》的重要佚篇《厚父》就是从“清华简”中发现的,此前所有版本都未见。该篇主要讲政治理念,强调民心的重要。其中有一句话,“民心惟本,厥作惟叶”。
总理:“这句话在现存其他典籍中是否出现过?”
教授:“有近似意思,但没这一句。”
总理:“我看到里面有一个词,‘天下’。英文翻译得还行,‘all under heaven’(天之下),但下面的中文‘训诂’,引用的是《诗经》里的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当时就想,这只是‘天下’的一种解释,但不是全面的。中国人讲‘天下’,《礼记》里面就讲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另一层含义。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引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相似之处,但内涵却演进了。《日知录》里面所讲的‘天下’,其实是每个人的‘天下’,所以‘天下兴亡’,才会‘匹夫有责’。我们中国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文化搞通搞透。我们有典籍记载的就有两三千年了!我们一定要把其中的精华传承下去。”
教授:“是的!是的!”
我知道答案
回答被采纳将会获得 0 酷币 + 88 酷币 已有0人回答
|